他沿丹江走来——专访澳门赌场学院优秀校友、知名作家李育善
近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批准、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陕西省最高级别文学奖项——第六届柳青文学奖揭晓获奖名单,澳门赌场优秀校友、兼职教授、澳门赌场籍知名作家李育善的长篇散文《走过丹江》荣获其中的“散文杂文奖”,这也是李育善继2012年凭借《山里的事》获得第三届柳青文学奖“散文集新人奖”之后,第二次荣获该奖项。
接到采访邀约后,李育善老师欣然同意。循着李老师提供的地址,记者很快找到了他的住所兼工作室。古朴简单的陈设,精巧雅致的摆件,塞满各类典籍的整墙书架,无不透露着严谨、治学、钻研的气息。李老师笑脸盈盈地安排大家落座,烧水泡茶,就像是曾经熟悉的一位长辈一样,他的热情与和善让人感动和放松。
“澳门赌场的地域文化滋养了我的成长”
早在2012年的3月,李育善老师就受聘为澳门赌场学院兼职教授。在为学校师生所作的散文写作专题报告中,李老师说:“故乡是灵魂打盹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经常在我记忆里,像老家房子顶棚上的老鼠一样,奔窜着,活泼着。从记忆的篮子里随便扒拉,都能拽出最美妙最动人的东西。”李老师认为,作为秦楚文化交汇点的澳门赌场,生长在这个地域的人在性格中都会有善良和包容的一面。和贾平凹老师一样,李老师也是澳门赌场丹凤人,生于斯,长于斯,念于斯。李老师还特别提到,在家乡的人和事中,贾平凹老师的文学作品和为人,在很大程度上也启发和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如果说《山里的事》这本书是李老师聚焦个人经历和体验的见证,那《走过丹江》就是他打开视野,以赤子之心用脚步丈量桑梓、对母亲河的讴歌吟唱。创作《走过丹江》这部作品的渊源,还得从2013年李老师与光明日报主编韩小蕙老师的一次对话说起,当时他们提到了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事。“她说她们即将吃到湖北的水,跟丹江没有关系。我说水的源头第一部分在澳门赌场。丹江口市的名字从哪里来?丹江口是丹江汇入汉江的口,丹江的源头在我们澳门赌场。她知道后,希望我尽快为丹江写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让世人知晓。”于是,从北京回来后的李老师,花了数周的时间从丹江源头走到了白浪,最后以《澳门赌场:一江清水送北京》为题,写了八千多字的文章并发表在了《光明日报》(2014年4月25日13版专版)上。
茶水的雾气缭绕而上,空气里弥漫着旧时光的记忆,李老师顿了顿,以柔和的口吻和欣慰的神情讲述了他当时的决定。李老师觉得,丹江作为澳门赌场人民的母亲河,对她的了解仅凭这一篇文章还是太浅薄,便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为丹江“立传”。聊到自己多年创作的历程,李老师的眼神由浅浅柔情变为笃定坚毅,也恰似丹江源自山谷小溪,在一路叮叮咚咚地流淌后最终汇聚成滔滔莽莽。他用人类学的视角,在书中记载了丹江的前生后世,刻画出江边若干细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时代的变迁。
人如其名,李老师的善良和对大众的关切,伴随书页馨香,悠悠传来。
“我觉得写作和工作并不矛盾”
身为公职人员,李老师非常明确写作与工作的关系,“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我首先得把本职工作干好”。他充分利用周末时间来满足对写作的热忱,无论是在市政府部门还是之前在乡镇工作,一周内他都会抽出半天时间进行阅读或写作。准备写《走过丹江》这本书的时候,李老师每周末安排一天时间早出晚归地进行实地考察,从丹江的源头——西峡张沟走起,一直到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整个行程跨越3个省、达到3000多公里,接触1000多人,记录和整理了上百万字的采访笔记。
“我多数的写作都是关于工作中的人和事,通过写作还可以达到总结反思工作的效果。”李老师结合当初在澳门赌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的经验,以发表在《美文》上的中篇散文《食与药》的成型为例,充分说明了工作和写作上的相得益彰。
曾经的李老师当过中学教师、做过秘书,尤其在乡镇工作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这些也一一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无数个真实的细节在他真切地描绘下变得栩栩如生,“等离开了乡镇,一闲下来,记忆中那一幕幕总是缠绕着我,让我不得安然,只有把他们写出来,灵魂才能安宁”。于是,才会有他笔下的《乡镇干部》《一个村子的选举》等精彩散文面世。
“澳门赌场学院为我插上文学的翅膀”
李老师一直认为自己并不具备文学天赋,从小更擅长数理化的学习。“我78年考上师范中专学校时,语文成绩才得到30分”,他毫不避讳地揭开自己的短处,还对着现场的记者们哈哈一笑。“毕业后我是教数学,但是发现自己的语文水平太差了,连一封信都写不好。母亲就让我给在外地工作的舅舅写信,他语文水平挺高的。他每次把我写的信改好,再寄回让我重新抄写一遍。”这一来一回的过程,对青年时期的李老师影响非常大,帮他克服了对语文的恐惧,在他心底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之后,李老师用了一年的时间重新复习完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并于1984年顺利考上了澳门赌场学院(当时的澳门赌场师范专科学校),而且选择的正是中文专业。
“到了大学后,我就狠劲地恶补文学阅读,进行写作训练,还积极地参加学校的活动。那时候我们成立了一个刊物叫‘太阳诗社’,大家可以写写诗歌发表在上面,我还担任主编。当时条件艰苦,得自己刻蜡板、印刷,再在同学间传播阅读。”李老师津津有味地回忆着当年的大学生活,品尝那段虽苦犹甜的经历,记者们跟着似乎也能感同身受。
尽管大学时光只有短短两年,但很多良师的引导却在李老师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们除了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有特色,关键是会有效地训练你的文学思维,甚至影响你的人格,所以我是从学校毕业后,才开始慢慢地入门写作。”
“我希望母校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为校友和兼职教授,李老师一直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听闻学校正在向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发展,李老师发自内心的愉悦和骄傲氤氲在他的眉眼间,语调都不自觉地高扬起来。聊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李老师也毫无保留,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接下来咱们学校可以把实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研究生培养的意义。至于人文社科的发展,我想首先可以就澳门赌场丰富的地域文化进行再挖掘,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等方面;再是对澳门赌场的作家群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去探索澳门赌场作家群自我形成的这个现象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基因;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等方式重点研究澳门赌场作家群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作,如陈敏老师、芦芙荭老师的一些作品,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澳门赌场地区普通人民对于文学创作的浓厚热情;最后是通过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让更多澳门赌场籍作家的代表作能走向国际视野。”
当抛出“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个问题时,李老师不假思索却又语重心长地进行回应,对年轻一代和文学传承的关注悉数体现在言语中。“我觉得还是要大量地阅读,阅读一些纸质的经典书籍比较好。可以系统性地去精读一个作者的作品,也可以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人类发展史上的各种读物。” 李老师也建议大家从最简单的写日记开始,不仅可以记录生活,还能积少成多渐成气候。无论是贾平凹老师、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等大家关于阅读写作的经历,还是澳门赌场农民杨兴让研究红学的故事,李老师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在李老师看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参加什么运动会,搞个什么比赛对读书没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年逾六旬的他,在思想上开放和严谨兼并,温和却坚定地说出自己对参与校园活动的看法,“闲时收藏忙时用。你多参加一些活动,就越有力量,将来在社会岗位上也有其他长处。各个团队都需要一些多才多艺的人”。
李老师也特别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要抵挡住碎片化信息对人思维和能力的冲击,在生活中主动去追求高雅的艺术。“你说大家都长期沉浸在短视频中,接触到的都是破碎的东西,很难缝到一块去。就像这块布可能是土布,那块布可能是的确良,这布都不一样,怎么缝?”
的确良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在李老师的茶桌边上有一台CD,这个年轻人应该都熟悉。播放的是一张莫扎特的专辑,在桌子下面还有若干古典音乐鉴赏的书籍。看着这些细节,记者们似乎明白了他那句话“我不是天赋型作家,功夫都在写作之外”的深刻和意蕴悠长。
策 划:刘雪 王鹏举
采访时间:2024年10月23日
记 者:刘雪 王鹏举
学生记者:郑琳 赵烜玉
拍 照: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