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5日,曾被譽為“中國版ZARA“的快時尚品牌拉夏貝爾再次發布風險提示,預計2021年凈資產為負值,公司股票可能被上交所終止上市。
從H&M、ZARA,到美特斯邦威、艾格、vera moda、百家好、拉夏貝爾,不管是歐美系、韓系、日系,還是本土品牌,各種風格各種價位的快時尚品牌,為什么越來越難討得消費者的歡心?
國產品牌衰落
一切要從一個排行榜說起。前段時間,歐睿數據發布了2020年中國服裝市場前十品牌。優衣庫以1.6%的市占率位居第一,沒太大意外。然而緊隨其后的竟然是“土味”標簽根深蒂固、在很多人概念里疑似倒閉了的森馬,令網友大跌眼鏡:“以為森馬不行了,原來它這么行!”
疫情期間森馬服飾的確是舉步維艱。整個2020年,森馬關閉共計2796家門店,數量十分夸張,其中包括760家直營門店、1762家加盟店、以及274家聯營店。
從溫州走出的休閑服飾“雙子星”,一個是美特斯邦威,還有一個就是森馬,這對難兄難弟在在ZARA、GAP等國外快時尚品牌進駐之后迅速成為了被市場拋棄的“土味”。美邦后面推出過“有范”,企圖構建自有零售生態,也沒能避免陷入經營困局。
虧損對美邦來說已是習以為常。2008年8月,美邦服飾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國內休閑服裝第一股”。
2020年這一年,美邦的營收逐年縮減,虧損也在加劇。
而門店數量,美邦早在2017年就不再公布,從之前公布的數據看,從2013年到2016年,美邦的門店數量由5200多家減少到3900多家。
如何穿越周期
有業內人士觀察到,Zara、H&M在中國的黃金發展期基本是在2011年至2013年間開啟的,與此同時,Forever 21、Topshop等品牌也是在這一時期陸續強勢進入中國市場。
這一時期也是國內商業地產高速擴張期,幾乎每一家購物中心一層都有H&M、ZARA,而且門店面積還不小。
2013年,H&M在北京王府井開了一家旗艦店,面積1100平方米,這個門店原址是耐克旗艦店。
Cache Cache有小伙伴知道嗎?
進入中國有17年,在出售前僅有550家門店,比巔峰時少了將近一半。在過去五年內,其中國地區門店的客流量下降了60%。
從2007年進入中國,到出售時,僅在中國22個城市設有66家門店。
快時尚,顧名思義,只有上新“快”才能跟得上“時尚”。
據了解,快時尚品牌的平均生產周期為10天,門店至少每周上新一次。在這個行業里, ZARA是經常被拿來比對的案例,它可以實現每周兩次上新、每年約12000新款。
深夜11點,廣東省新塘鎮牛仔褲廠燈火不息,磨白工人們熟練地將漂白劑噴在牛仔褲上,處理完這道磨痕掙到3毛錢,心滿意足。
這條褲子很可能被掛在你家市中心的Zara店里,標簽價259元,你依然會買下它。
快的不是時尚,是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