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22日,2018中國紡織學術年會在西安召開。本屆年會以“建設產業學術智庫,推進科技·綠色·時尚紡織”為主題,由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西安工程大學承辦,同時得到了東華大學、江南大學、南通大學、天津工業大學、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原工學院等單位的大力支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孫瑞哲,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晉良、蔣士成、姚穆、俞建勇、王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等出席會議。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以及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各地和中國香港、臺灣的700余位代表參會。
在大會主會場,孫瑞哲發表了題為“建設產業學術智庫,推進科技·綠色·時尚紡織”的主題演講。他說,現階段,我國紡織學術智庫聚焦學術研究,聚焦機構建設,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具體表現為:突出咨詢功能,學術研究機構智庫化轉型加快,智庫專業化趨勢明顯;注重協同創新,智庫聯盟化方興未艾。
圍繞科技、綠色、時尚三大定位,智庫學術研究要以“四情”為主要內容,即:放眼世情,準確把握國際變化影響;立足國情,主動服務各地發展戰略;體察民情,持續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著眼行情,強力推動行業科學發展。做好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對策性研究,服務于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推動行業科學發展,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孫瑞哲談到,落實到行動上,單是要著眼行業實際,在“推進行業科技創新”上持續用力,包括紡織科學基礎理論的完善和創新,紡織高端和前沿技術發展趨勢研究,行業關鍵共性技術解決路徑研究,創新體系建設及運行機制理論與實踐研究;二是著眼行業實際,在推動紡織工業文化創新發展上持續用力,包括加強富有紡織服裝產業特色的工業文化基礎研究,加強紡織服裝工業文化對提升紡織工業軟實力、支撐紡織制造強國建設的對策研究,加強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設計產業、紡織工藝美術產業、工業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三是著眼行業實際,在“推進行業責任發展”上持續用力,加強社會責任理念、知識宣傳推廣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加強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標準、披露機制、披露質量、披露效果評價及披露監管模式的研究,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能力提升的動力機制研究,加強企業、行業、社會、政府層面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履行能力提升的對策研究。把握“以分為基礎,重在突出優勢,界定功能,明確分工,實現錯位發展;以合為目的,重在資源整合,突出專業化、特色化,實現有機融合”兩大原則,實現產業學術智庫的專業化、產品化、特色化、國際化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構建形成產業學術智庫體系,實現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
李陵申在發言中談到,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歷史悠久、發展基礎深厚,在我國乃至中外紡織學界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號召力。近年來,學會發揮廣泛聯系紡織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通過學術會議、科學普及、繼續教育、期刊、團標、研發中心、產業研究院、人才舉薦與學術獎勵等平臺,在促進學科發展、推進科技創新、開展決策咨詢、托舉青年人才成長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在學術界、產業界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李陵申希望,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要進單步發揮在推動行業科技進步、團結科技工作者服務主戰場方面的積好作用,找準定位釋放活力、主動融入中外創新網絡,建設中外單流行業科技社團,提升國際影響力、思想創造力、戰略支撐力和文化傳播力,在服務創新型各地建設和紡織強國中拓展事業發展的廣闊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王琪作題為“聚乙烯醇熱塑加工及熔融紡絲新原理新技術”主題報告。浙江理工大學校長、教授陳文興以“催化功能性纖維”為題做精彩報告。
大會宣布,2018紡織學術大獎由東華大學教授陳南梁獲得;樊增祿等5人榮獲2018紡織學術帶頭人稱號;胡廣敏等3人榮獲2018紡織技術帶頭人稱號;景軍鋒等2人榮獲2018紡織青年科技獎;《基于改進局部自適應對比法的織物疵點檢測》等15篇論文榮獲第19屆陳維稷優良論文獎;陳寶建等6人榮獲2018百草纖維紡織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大會還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超臨界流體無水繩狀匹染技術科研基地”等9家科研基地進行授牌,并舉行海峽兩岸紡織服裝產學研聯合體成立儀式。
本次學術年會的分會場論壇精彩紛呈,共設9個分會場,包括:生物基纖維材料的產業技術發展論壇、現代紡織技術論壇、毛紡新科技分會場、產業用紡織品—紡織復合材料分會場、紡織生態染整技術分會場、高端紡織裝備及信息化技術分會場、服裝科技創新分會場、紡織科技成果轉化分會場、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及其防護技術論壇暨第14期紡織科技新見解學術沙龍。每個分會場各有側重,從不同角度深化了產業技術的交流與合作。
江陰金盟紡織有限公司專業生產經營:機織土工布,高強丙綸工業絲,丙綸工業絲,丙綸高強絲,高強丙綸絲,機織土工布,模袋布,土工布,丙綸高強絲,工程纖維,機織高強工業長絲土工布,工程短纖維,機織土工布。